Monday, March 30, 2009

己所不欲

張堅庭談香港教育制度:

不如找人來做紀錄,以近三十年負責教育的諸君高官們為對象,查查他們的孩子就讀何校?何時放洋?何處畢業?如果結果出來,只要有多於一半的高官孩子們,在他們父母親設計的制度下受教育,我跪在中環的廣場向他們道歉。


原文出自《明報》副刊 22-3-2009,又見於iQuest

Labels:

Sunday, March 29, 2009

粗口就是粗口

張宏艷講的,簡單直接,也是我想說的。
別把粗口與「議會文化」、「民主制度」、「民意代表」、「紳士」甚麼的拉在一起!粗口就是粗口,就是侮辱女性。

你可以反對香港攻府,
[...] 可以反對不民主的制度,
[...] 可以自視為民意代表,
但不可以侮辱女性!

[...] 說來說去,粗聲喝出對方父母的性器官,以為憑言語暴力勝了一仗,這只是暴力。

[...] p.s. 如果有人天真得以為某些詞語只指「在街上跌倒」,或那裏的「鹵味」好不好吃,請看看陳雲先生的《中文解毒》、黃霑先生的《不文集》。或者,可以請教吾友陳敬創先生,他曾對粗口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每一個字的來源都考究過,知其本源,所以很少講粗口


還有一本書可以介紹:彭志銘先生的《小狗懶擦鞋》

原文出自明報Blog,作者張宏艷

Labels:

Saturday, March 21, 2009

非娛樂

謝安琪在東Touch談傳媒與負面新聞:
在整個娛樂事業中,傳媒是很用力去營造一個模式,令到每個加入樂壇或娛樂圈的人,都要迎合這一套制度。[...] 我加入樂壇時,可能由於年紀比較大,我對自己的生活模式是很滿意的,我想保留這種平靜的生活,然而我所進入的是一個喧鬧的行業,我更加想將兩者分開 [...] 有傳媒朋友對我表示支持、欣賞,覺得這是個人性格的取向,當然他們也會說我因為這樣會少了曝光率、也少了娛樂性,但對我的決定仍表示嘉許,不過亦有傳媒認為如果這樣,妳不如不要做啦,只出來講音樂,是沒有看頭的,為甚麼還要採訪妳呢?

作為傳媒,他們當然有自己選擇撰文取向,但現在我體會到,大部分歌手都敵不過這樣的壓力,結果便要迎合傳媒的娛樂態度。記得我的監製周博賢在一篇報道中說,希望謝安琪這個project,能做到非娛樂化的音樂人和歌手 [...] 我認為這個態度是有勇氣的。[...] 近來這些密集式尖酸荷刻、歪曲事實又誇張的攻擊,我反而覺得自己應該更加堅持,好讓其他同樣感受到壓力的歌手相信,心中所想是可以實現的;風氣是舊日形成的,但也是可以改變的,我不是希望有革命性的改變,但能夠擴闊一些選擇,傳媒朋友跟歌手可以共融多一點,互相尊重多一點。[...] 我不是要針對某些傳媒,我關心的是大家的社會責任。人可以隨便說話而不用求證?你不喜歡一個人便可以隨意打壓?甚至群起攻之?透過他們的報道手法,你會發現他們傳遞了一些壞的訊息,所以我覺得我要更加堅持,在這時候更加要告訴大家,我們要改變這種風氣,儘管好像只有我一個人發聲,但既然有這麼多人注視我,我更加要勇敢、站穩,更加要在工作上證明自己是很努力的歌手,不需要用很娛樂的角度吸引你注意,而純粹是用音樂與大家建立關係。


原文出自【東Touch】B08-15, Cover Story 2009-0303,「Y格」轉載
圖片來自Yesasia.com

Labels:

Friday, March 20, 2009

火牛?


訪問中。
林敏驄:「聖誕有食火雞嗎?」
林憶蓮:「無。」
林敏驄:「咁有無食火牛?」
林憶蓮:「我不吃牛。」


原文出自《蘋果日報》副刊林敏驄訪問

Labels:

do hard things

We live in a culture that expects very little from young people. It expects them to be immature and irresponsible and complacent and rebellious. And it doesn't expect them to be able to meaningfully contribute to society... or to accomplish things of significance... or to care about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 The message of "Do Hard Things" to young people is that it doesn't have to be this way. They have so much more ability to do hard things for the glory of God than what people around them are telling them.

- Alex Harris, co-author of new book "Do Hard Things" and the blog therebelution.com

from an interview by Doug Fields on Group Magazine, Jan/Feb 2009, p19.

Labels:

Thursday, March 19, 2009

夢幻的復興

對基督徒來說,「復興」這兩個字我們常常掛在口邊,也常常在歌詞中出現;但在現實中,我們有期望過教會真的會復興嗎?

最近我問一群學生,請他們預測他們所屬的團契,在五年後會和現在有何分別,特別是在靈性方面。結果,我得到的答案並不使我意外:就是他們也不期望會有甚麼分別;不大可能會變得更好,但有可能變得更差。

有從香港來的神學生告訴我他對溫哥華教會的觀察,就是我們都知道有問題,但我們似乎都不會有行動。於是,復興成為了一句口頭禪,一個沒有人會期望真的實現的夢幻(fantasy)。

其實,個人的生命也一樣。基督應許的自由和豐盛,仿似只是一個傳說。我曾經看過一篇諷刺性的文章,說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死,目的是為了叫我們每個星期日早上有節目和可以一齊去午餐,還有得到奉獻免稅額。但悲哀地,這竟然是很多人生命的現實,和他們對信仰的最大期望。

耶穌在畢士大池邊問那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你要痊癒嗎?」面對這條問題,我們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要。」但當我們計算跟隨基督的代價時,我們卻步了。我們喜歡聽到醫治是恩典,卻不願在捨棄生命中得生。我們喜歡罪得赦免,卻不願懇切而恆久的為自己、為教會、為國家認罪。

當信仰淪為一種叫人舒適的興趣,生命便不會得著真正的復修和更新。教會若只是一群享受生病的病人,復興便只會是一個在唱詩時叫我們獲得一刻快感的口號。

基督可以復修破爛的生命,可以復興破落的教會,問題只是我們願意與否。


原文載於「時代論壇」週報1120期

Labels: ,

Wednesday, March 18, 2009

少甜

很欣賞這位年青人的洞見。

我平時都不會在熱飲中加糖.
上個月14號後, 即情人節開始, 做了這件事:
每喝一杯街外買的熱飲, 包括任何熱咖啡和熱奶茶, 便儲起一包糖.
一個月後, 即三月十三日,
我儲起了這麼多糖.

按照現時的飲食習慣,
原來我每一個月就食少了這麼多糖.

每個月, 就少了這麼多的 "甜".
生活同時也彷彿苦了,
人, 難道真的需要很多 "甜" 嗎?


同日,在nakedpastor看到了者漫畫:



原文出自Arnold @「分享生活, 分享生命」

Labels: , ,

Sunday, March 15, 2009

嘔血

Labels: ,

Saturday, March 14, 2009

點解離開教會

社會因素 – 近數年社會急劇轉變,本港經濟惡化,失業問題嚴重,這一切加增信徒的焦慮(特別是中生代中產人士)。工作要求與時間增多,所謂「資源增值」,令不少就業信徒更多關注與投資在其職業前景,若不提升,就任人提走 ! 信徒面對工作與失業的壓力與焦慮較過往增多。

成長因素 – 信徒的生命成長需跨越大小不同關口:如升學、擇業、戀愛、婚姻、生育與培育下一代等。在某些成長關口,若果沒有足夠的指引與支援,信徒認為教會並不關心,個人需要倘若未能滿足,就會失望地離開。

關係因素 – 當信徒與其他信徒(或教牧)關係冷淡或不和,或在某些具體現況下受傷害,他們為避進一步受傷,就索性不返教會。外面世界冷漠,期望教會內有「深度接觸」(high touch),誰知人人自閉,不肯讓人接觸 ! 當教會內找不到知己,外面卻有無所不談的朋友,信徒為何還要返到教會 ? 特別是教牧不斷更替,有誰可以信任,關係怎能持久 ?

事工因素 – 現今本港教會過度「事工化」,失卻「人本化」,往往以事工壓倒一切,教會領袖只重視教會事工的推行,嚴重忽略信徒在不同處境下的掙扎。教會為求加添新人,甚至不惜放棄舊人 ; 於是教會多了某些新人,與此同時又出走了更多的舊人 !

在十年前的報告,到今天仍是全中。問題是,我們知道了他們為何離開了,但如何把他們找回來?

原文出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網頁,作者胡志偉牧師
又參:theoryspace.com by Anson Ann

Labels:

Thursday, March 12, 2009

Water should not be bottled

This is actually a very creative idea.





不過話說回頭,我十幾年前在丹麥讀書時,已經係飲紙包水㗎啦!


原文出自thedieline.com

Labels: ,

Wednesday, March 11, 2009

找錯處

Labels:

Tuesday, March 10, 2009

唔打機可以做乜?

有一次,好友滿面愁容的告訴我,他那個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就躲在房間看電視或打電動,三更半夜不睡覺,書也不好好讀,讓他感到非常生氣又著急。我反問他:「孩子回家如果不看電視打電動,還能夠做甚麼?」朋友啞口無言。


原文出自iQuest格思,作者陳慈美

Labels:

Monday, March 09, 2009

陳志雲的壓力

有趣。沒有從這個角度想過。


張栢芝站出來後,得到好評如潮。
鍾欣桐肯定有壓力。陳志雲呢?
也有!

有線的專訪,區永權居功不小。[...] 全城注目的訪問,誰不想出位?但,誰又想聽主持的廢話?所以,不引導,不附加個人意見,聽到「貓哭老鼠」,不會再渲染,催逼栢芝繼續罵,真的,觀眾真的只想聽栢芝心裏話。這一次訪問,做到了!
《志雲飯局》又能否做到?

《志雲飯局》一餐飯,可能救活阿嬌一生,而且有線的訪問珠玉在前,陳總怎敢怠慢鬆懈?


原文和圖片出自2009-03-08星島日報溫哥華版娛樂版「阿嬌的淚可拯救自己嗎?」

Labels: ,

Sunday, March 08, 2009

天陰有雨

今年開始,在香港「時代論壇」週報參與撰寫專欄「情牽一線」。在文章出版後,我便會在這邊轉載,方便沒有訂閱的讀者。當然,最好當然是付費訂閱。


天陰有雨

溫哥華的冬天,大部份時間都是天陰有雨;加上由於高緯度,日照時間甚短,整個城市總帶著一種沉鬱的氣氛。

她二十歲,從小到大被偏愛弟弟的母親責罵呼喝。她想爭氣,出人頭地,可惜偏偏資質有限,極力擠進了大學後還是因為追不上進度而被逼退學。志氣消沉的她變得對別人的說話很敏感,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與團友鬧翻而離開教會...

她二十三歲,來自單親家庭。她日間在市中心上班時專業能幹;但每到週末晚上你會在各式的夜店找到她,在酒精的麻醉下放浪形駭地跳舞。隔一陣子再見,你會發現她的身體上又多了一個紋身。如果你問她為何要紋身,她會告訴你因為紋身很痛...

他二十六歲,半夜趁妻子睡著後,偷偷起來坐到書房的電腦前,熟識地又上網尋索色情錄像。自中學時代已在流連色情網站的他,原以為結婚之後便能戒掉惡習,那知卻只有變本加厲。自瀆的高潮過後,一陣羞恥感湧上心頭;但想到明天要站在台上領詩,他只有硬生生地用麻木去將自己包裹...

她二十七歲,參加教會已經有十三年。她追念初信時那種甜美的團契生活,因為現在連參加崇拜都要很大的力氣才能把自己拖進教會。牧師一面講道,她一面在心裡駁斥。她羨慕人家的教會朝氣勃勃,自己空有恩賜卻沒有被重用。她想過離開這有負於她的教會,但卻又覺得不忿...

溫哥華天陰有雨的冬天需要陽光。沉鬱受傷的生命需要被醫治、復修。


原文載於「時代論壇」週報1114期

Labels: ,

Saturday, March 07, 2009

火光

話說今天到某超市購物,見到有$2.49一盒的砌圖,便買了兩盒。付款的時候,打出來的價錢是七塊多一盒,便要求確認。由於收銀員不能離開崗位,所以她便傳呼 store assistant 代為到貨架核對。結果,她傳呼了兩次,才有人來幫她。

確認了價錢後,她下一步要請 supervisor 來確認。結果,她傳呼了四次,supervisor都沒有來。我們在這過程中等了二十分鐘。結果,很尷尬的收銀員要捉住一位經過的同事去代為請 supervisor 過來。

當 supervisor 來到時,我真的火光了。因為原來她就一直在不遠處的 refund counter,也沒甚麼忙著。我一直看到她在那裡,只是不知原來她就是 supervisor。我實在不能理解為何她一直不過來。是要我等不了然後放棄 so that 她慳返唔駛做嗎...?

然後,當 supervisor 改完價錢向我收錢時,我才問她,你們不是有 free scan policy* 嗎?她才又死死地氣改單,收少我一盒錢。

當 management 不理顧客呆等,不支援下屬提供服務,不尊重自己的服務承諾,我還應該幫襯這商店嗎?

教會內也有相類似的態度嗎...?


*註:所謂 free scan policy,即是說,如果有顧客發現超市收錯錢(當然是收多了),超市便會免費將收錯了錢的貨品(首件)送給顧客。

Labels:

Friday, March 06, 2009

身份曝光

我又一個秘密身份曝光...
疑為綁架意圖謀殺案主腦
華裔年輕「大佬」落網
同案毒梟家庭5人被捕


【明報專訊】多倫多警方與大多區數支警隊聯合組建的亞裔有組織罪案專案組﹐調查去年4月22日發生的一宗華裔歹徒綁架及謀殺案的工作﹐近日又取得新進展。一名年僅25歲卻被懷疑是集團首腦的華裔男子落網。

多倫多警方表示﹐這名被捕疑犯名為余艾倫(Allen Yu﹐音譯)﹐現年25歲﹐是多倫多居民﹐他目前被控串謀策劃謀殺罪名。

余艾倫牽涉的謀殺案發生在去年4月22日。當日一名25歲男子在多市北約克社區芬治路夾灣景路遭綁架至約克區新市東面郊外﹐隨後被人連轟數槍。有人聽到槍聲報案﹐警方到場發現傷勢嚴重的傷者﹐將他緊急送院﹐最終救回性命。

我都話我似賊㗎啦...

原文出自2009年3月6日加西版明報要聞

Labels: ,

Thursday, March 05, 2009

Sexting

Another new vocabulary to learn: sexting.
Reports of "sexting"--or teens sending each other homemade pornographic images using their phones--have exploded in recent weeks. Schools and parents are outraged and terrified, and lawyers are confused, because most child pornography statutes don't account for the kids themselves being the pornographers. What should they do?

20% of teenagers admit to having transmitted nude pictures over their cellphones. (The percentages double when the survey includes young people up to their mid-twenties).

Easy technology allow us to hurt ourselves conveniently. And we are just ignorant about how easily we can be hurt. We think they are random acts of fun, and they turn out becoming life-long haunting nightmares.
Lord, have mercy on us.

原文出自Fast Company

Labels: ,

Tuesday, March 03, 2009

Co-dependency at Church

Will Willimon 在 A Peculiar Prophet 中引述 Paul Borden 指出:
Pastors and denominations that do not want to disrupt comfortable congregations must understand they are abdicating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s Christian leaders to serve God well. Enabling and helping congregations to continually exercise sinful dysfunctional behavior means that such pastors and denominational leaders are practicing carnal co-dependent relationships that work against God's mission for the Church.


Littleho 在他的網誌評道:
"Co-dependent relationships" 在關係和感受至上的文化下,被美化為「把人留下來」的策略,並以「如果佢地走咗點算」作為威脅反對任何改變,最終應該留下來的人離去,那些應該離開的卻留下來。


Co-dependency 在 Wikipedia 的定義:
The codependent is a person who perpetuates the alcohol or drug dependence of someone close to them in a way that hampers recovery.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direct control over the dependent or by making excuses for their dysfunctional behavior or relieving them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dependence. In an act called enabling, this can have negative social and health consequences for both parties.


重點為我所加。

Labels:

Monday, March 02, 2009

寬容

社會的公共性就在於多元共構,一花不是春,一蝶不成美,百花盛開春滿園,百蝶飛舞美映天。這種多元共存需要彼此寬容、理解、謙讓,有禮。在人際的複雜多元中,寬容是生存的藝術、共在的靈魂、溝通的橋樑,和社會的哲理。因此,在人類的理想發展中,寬容是道;在面對各自的差異時,寬容是金。

由於不同人群有自己的觀點、態度和立場,會堅持「自己的」真理和信仰,對「他者」的包容和寬容則更顯得難能可貴。雖然寬容在嚴格意義上是以堅持自己的「原則」為重要前提和基本立場,但終於由此而可相對平等地看待他者、尊重他者,並進而為瞭解、理解他者提供了可能,開闢了道路。在一個有著種種真理、原則和信仰的世界,能真正做到寬容已屬不易。這種寬容是多元社會中能夠保持人的公共性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同情、人道,是多人種共同存在、和諧發展的潤滑劑、推動力。所以說,人類的底線倫理、公共價值就是要保持這種寬容,促進並推廣這種寬容。


原文出自卓新平@iQuest

Labels:

Sunday, March 01, 2009

第二次歷史性網友聚會


左起:「Becoming」的Edmund,「TheorySpace」的Anson,「雜崩能」的我

第二次歷史性網友聚會昨晚在溫哥華舉行。雖然總共跟Edmund見面才三次,感覺卻像認識多年的好朋友,暢所欲言談天說地,快哉。Blogging真好。
豪仔,掛念你。


上一次聚會

Labels:

  • 正如林一峰話齋,閱讀,也是一種 state of mind。
  • 所以不限文字,還有聲音影像一切雜崩能東西,都在涉獵反思消化乾坤大挪移之列。
  • 看重的只有一個字:Insight

Disclaimer

I work at Westside Baptist Church. Of course, that doesn't mean they agree with everything I post or link here. Everything here is my personal opinion and is not read or approved in advance. Consider yourself war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