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無實
今日的明報社評,論及立法會要求在新設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內,增設「工業」和「科技」字眼。背後原因,無非是功能組別議員要取悅業界選民。
當我們的團契開會討論全年主題時,是否也只是「有名無實的形式主義」?
可是,圍繞「正名風波」的核心問題,政府和政黨都未有深入探討。例如,議員要求加入「工業」和「科技」,但香港的工業政策和科技政策到底怎麼了?香港境內第二產業的比例不斷萎縮,但若將珠江三角洲的港商也算在內,香港的工業基礎卻是十分雄厚,香港是否應有「境外」的工業政策?即使沒有,那麼,港府曾經大肆宣傳的創意工業,又放在什麼位置?香港的產業結構轉型,是否已經隨著香港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而完成?若是,那現時的應用科技院,又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每年大學培養的數以千計的工程師,是否都要轉型為銷售工程師?在這些問題未有圓滿答案之前,我們的政府和議員卻孜孜不倦地在「正名」裏打轉,沉醉於重視形式多於實質內容的口水戰,這種有名無實的形式主義,正是近年市民對政治敬而遠之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泛民主派提出有關法律援助署不應置於民政事務局的討論,就有一定的價值。
當我們的團契開會討論全年主題時,是否也只是「有名無實的形式主義」?
Labels: News, 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