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04, 2009

Tiger Woods will survive

Michael Jordan couldn’t keep it in the pants. His wife eventually left him. He’s fine. Magic Johnson couldn’t keep it in the pants, contracted HIV, married his long-suffering girlfriend. He’s fine too. R. Kelly PEED on somebody. Also fine. People are amazingly forgiving of celebrities. Especially those with penises. Especially those worth nearly a billion dollars in endorsements and still have years of playing time left in them. Most of golf’s fans are men. The golf reporters who live and die by having access to Woods want this mess to go away (lest they piss off THE MAN by being forced to report on it). It’s going to fucking die … eventually.

For now he’ll just have to let it burn like gonorrhea. But this too shall pass.

悲哉,善忘的世界。忘記了的東西,就不能得到醫治。

原文出自Se7en Magazine,多謝 Benjamin Wong 提供

Labels: , , ,

Friday, October 16, 2009

搵明星做聚會

基督徒藝人兼歌手張崇德,經常應教會或機構邀請參與音樂或佈道見證聚會,十多年來在與主辦單位的溝通及安排上遇過大大小小的不同問題:

  某次A機構借用B教會舉辦活動,崇德應邀出席作嘉賓時問及可否安排車位,於是A機構請B教會作出安排,本身擁有車位的B教會則請他泊在附近的屋村。「有時教會不太明白,對於藝人來說,要行一段路才到活動場地是一個問題。我們不是『擺款』,只是想可方便一點、在沒太多阻撓之下便可到達場地。」崇德後來再與A機構表達情況,最後B教會表示已安排車位,怎料在活動當日崇德抵步後,才發覺被安排的位置竟是不宜泊車的荒廢官地。「當時A機構表示沒有問題,會有人協助看守車子。」崇德見狀,亦唯有先走進教會為活動作好準備。及至聚會結束時,正當崇德步出教會不久便傳出有人在抄牌,崇德於是飛奔到車旁。幸好警察仍未下筆,心想馬上離去便成,怎料這警察卻帶點尷尬的說:「……張先生,不好意思呀,我不能不抄(牌)呢……因為是B教會報警著我來的。」結果,崇德收到告票一張,A機構見狀便主動為崇德繳付罰款。

  又有一次,崇德突然接到C機構一封來函,多謝他答允出席活動,然而崇德根本沒答允過。於是他聯絡C機構,對方說已有一中間人問准了他的,崇德則表示沒有。 C機構再作跟進,並終在數小時後致電崇德向他道歉:「不好意思,原來這中間人根本沒問過你……但,聚會的宣傳品已印妥,包括了你的名字,非常抱歉,但我們會為你澄清這件事的。」

  對於這類情況,崇德實在是感到十分無助:「也許很多人不明白我們的難處,印了宣傳而我不到,人家會以為是我答允了卻又不出席……這類情況是經常出現的。」

  又有一天,崇德接到一位相熟音樂人的來電,劈頭便罵他一頓:「你呀,真係衰呀!而家要我幫你頂左單野,突然間成個音樂節目冇晒!」崇德完全不知就裡,細查之下,其實崇德早前已推卻了這個音樂佈道會的邀請,更無奈的,是主辦單位竟向外說是崇德「甩底」!「這樣的情況,只會換來歌星大牌、不負責任等評語及形象,但我們卻沒機會去作解釋。」

  還有一次,是另一教會原本邀請他作十五分鐘的分享見證,怎料聚會當晚他一抵達現場便嚇了一跳,因聚會橫額寫著:「張崇德音樂佈道會」。「也許對方是想以此來吸引人,但他們可有想過,人家會覺得我在騙人呢?」

  事實上,崇德在這行十多年,發覺與教會機構溝通出現不少問題,因此現在每當遇上邀請,他必會要求對方以白紙黑字發出邀請信,收到信後,未回覆或已回覆對方的均有特定記號記在邀請信上,而不能出席原因亦會清楚註明,以便翻查核實,然而不如意事仍層出不窮。至於講員費用,他是「一個錢字都不會提」,即使主辦單位問他要收多少車馬費時,他也只是說:「無所謂,你們慣常給多少便多少,就算沒有也沒問題。」

  另一些情況,是教會機構作出邀請,未能讓活動程序發揮不同藝人的作用。張崇德說有次應邀參與一個音樂佈道會,大會只能給他十五分鐘作分享,而主辦單位則會主領四十五分鐘的音樂項目,當崇德在疑惑著自己的角色時,便詢問對方期望他分享些甚麼,怎料對方卻支吾以對,像是也不知找崇德來分享甚麼般。

  「有時我會想,究竟藝人在佈道會的作用是甚麼?如找我來又fit不到適合的位置,那為何又會找我呢?」到過眾多教會分享的他察覺到,教會機構辦聚會像有一個程式般:「音樂+藝人+牧師」,有齊便像完成了一項事工!

  他說在這些「問題個案」中,有一半以上是把他看成一個全職的教牧同工,所以他一定要答允出席,一旦婉拒,對方的語氣便像在說:「有冇搞錯呀?唔黎!」他們會認為:「你一定要得,這是神的事工,你為何要推?」,又或是「很簡單之嘛,來分享二十分鐘而已」。而在眾多邀請中,粗略統計亦只有兩、三成在溝通及程序上是配合得宜:「最少讓我知道他們邀請我的目的及分享的內容,配合時亦感到整個聚會很有意思。」

  崇德說:「為何我這麼緊張這些邀請,要很清晰知道主題?因我要用很多時間準備我的心靈,及準備好我的歌及分享,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做佈道會比我開演唱會更為緊張!」


雖然我不是明星,但完全感同身受...

原文出自《時代論壇》1155期「當明星成為肢體」

Labels: ,

Wednesday, September 09, 2009

香港人,是時候「升呢」了

別人的婚事,干卿底事,咱們百般肉緊。切身到不得了的問題,例如執政者違反親口許下的承諾,香港人卻只得一句﹕「關我咩事?」

特首選舉期間,煲呔言之鑿鑿任內解決普選問題,兩年半了,時間表都沒一個。劉華遲了公布婚訊已眾叛親離,煲呔三番四次言而無信,又如何?朱麗倩沒有名份,咱們都覺切膚之痛;特首欠全港市民一個交代,竟又可無限包容?別人的感情咱們都要公審,大是大非反而置苦罔聞?

何時起,咱們回落到只在乎明星感情忠誠度,不在乎執政者誠信度的水平了?香港人,是時候「升呢」了。


原文出自「光明女樂」blog by 黃明樂

Labels: , ,

Wednesday, September 02, 2009

披著羊皮的狼

打從看到郭書瑤,或號稱瑤瑤的十九歲歌手(1990年生)的宣傳照已知不妙,為何一個小女生會上穿低胸下著內褲地起舞?[...] 翻查資料,原來郭書瑤便是早前登上了香港以低級路線聞名的Face雜誌的那個「童顏巨乳」。一個才剛成年的女生,當上電玩模特兒而成名,將那兩團肉彈成賣點,更拍了一個可以如此低俗、充滿著性愛暗示的電玩廣告,是誰的錯?

種子音樂簽了郭書瑤成歌手,依然配合其「性感形象」,由她的宣傳照到MV都要她露身裁、擺出那些扭扭妮妮的姿態,什麼葫蘆賣什麼藥,賣歌還是賣肉,還用說嗎。最叫人髮指的,更是種子音樂嘗試將郭書瑤包裝成一個可憐女孩為補家計的形象來justify她的音樂事業。

是的,我們都會對遇上不幸的人施以同情,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以看到瑤瑤僅十八歲便失去父親我都感到一絲同情,同時讓我更憤然,因為我看到台灣唱片公司的操守與道德是如此腐敗。

利用一個小女生的不幸而理直氣壯把她變成一個色情女星無異的肉星,我只感到悲哀。

[...] 叫我難過的只是唱片公司的壞心腸,為何可以把一個小女生生定位成這樣一個借身材成賣點的無知慾星?她只不過是一個媒體無任歡迎的新產品而已。

種子音樂,若然要想借郭書瑤的身材賣錢的,我建議不如不要出唱片了,乾脆出一本超越尺度的寫真集吧,別敗壞音樂業與唱片公司的道德與風聲。至於郭書瑤,成年的你有足夠的判斷力來搖醒自己嗎?


原文出自 3C Music Blog

Labels:

Friday, August 07, 2009

標準對白

我今晚在某餐廳吃飯時,鄰桌的一位中年女士向同桌的另一位中年女士說出了以下的一番話:
我又唔係嬲佢,不過我覺得佢唔係好尊重我啫,所以我咪盡量避開唔見佢囉,我又唔想好假咁對住佢囉...

後來,她越說越激動,差點沒有拍檯,我就連忙拿出iPhone密密抄,因為,在我耳邊出現的,正是華人教會的一大問題癥結。

1. 明明講話唔嬲,但點解越說越罄呢?實情是,好嬲,只是唔認罷了。明明就嬲,點解要話唔嬲喎?唔講唔認,就無得處理,結果積埋積埋在心裡,終於一次過爆裂無得救。

2. 心中有結,處理的方法就是避開,而不是向對方坦白,以圖和好。因為和好的代價太大了,我不願付出那麼多。講到尾,就是自私,自己的舒適比聖經的教導更重要。

3. 不服於聖經的教導之餘,還要扮好人,做這一切都是因為不想虛偽。

你可能會話,你隔鄰檯那兩位,可能不是基督徒。對,我不知道。但是,你難道未曾在弟兄姊妹間聽過類此的對白嗎?就是這樣,教會的裂痕不斷擴大,直至淪陷為止。

只是我告訴你們:凡(有古卷在凡字下加:無緣無故地)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斷;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 馬太福音5:22-24

Labels: , ,

Sunday, August 02, 2009

過份了



原見於littleoslo

Labels:

Sunday, July 05, 2009

歪理

對於下個馬季起增加5個賽馬日,馬會公司發展事務執行總監麥建華表示,不會助長賭風。

麥建華出席電台節目時說,在本港七、八月的暑假檔期,不少「忍不到手」的港人都會到澳門賭博,有調查顯示,在08年7至8月就輸送了33億元往澳門賭場。相比之下,馬會增加5個賽馬日,所起影響有限。

麥建華又說,委托中大進行調查,發現參與賽馬的人士主要以30至40歲為主;當中九成人表示,不會因為增加賽馬日而參與更多賭博活動。


煮多啲飯大家就會食多啲,這是常理。你問有份賭那個,他當然不會答自己會忍唔住手。單單看看自合法賭波以來的賭業生意額增長,就明明白白。

原文出自明報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10:47am 即時港聞

Labels: ,

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無良

繼早前Vancouver救世軍倉庫被盜,遭偷走80箱聖誕禮物後,Surrey的食物賙濟庫也在6天內5度遭人爆竊,偷走包括電腦等貴重物品逾萬元。

啲賊諗乜?!

不過也有好賊:
上周三凌晨自救世軍(The Salvation Army)溫市貨倉盜走80箱玩具的惡劣行徑,連同道中人也看不過眼。一些過往從事過非法勾當、瞭解贓物下落的人士,星期日下午向警方舉報,起回26箱玩具。至此,救世軍已經找回了贈送給兒童做聖誕禮物的一半失竊玩具。


原文出自加西版星島日報2008.12.09

Labels: ,

Thursday, November 20, 2008

獨立思考

陳惜姿在專欄中提到練乙錚談獨立思考。有同學問,「獨立思考太難了,怎樣才做得到?」練乙錚說了兩點。
第一是獨立思考的動機,要凡事質疑,直到被說服。
第二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腦袋裡甚麼也沒有,從何思考呢?學生要不斷增加知識,思考空間大了,才有能力獨立思考。


我覺得,很可能,很多學生,在「獨立思考太難了」的感概後面,根本沒有「怎樣才做得到?」這問題。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做到,也不希罕做到。
連動機也沒有。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情同上世紀的文盲,注定停留在勞動人口的基層。
甘心嗎?我為他們不甘心,但或許他們沒有。


原文出自2008.11.18明報加西版副刊女人心專欄

Labels: ,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待遇 . 栽培

每次我碰到漫畫系的學生,都問他們一些既市儈,又入肉的問題:在韓國畫漫畫能否維生?

漫畫本是成本低廉(跟動畫比)的創意試驗場,卻不像日本和美國受不到應有的重視--定義是從業員可以藉此維生、養家、甚至乎發達,而不是像乞丐般,跟那些不懂漫畫的生意人討那可恥的月薪還要被人家批評誠意不足!...諷刺的是,這些地方卻不約而同鼓勵發展動畫,創意工業啷啷上口。我們看到大量資金白白浪費在拍攝一些血肉模糊毫無靈魂的動畫。

如果銀行是百業之母,那麼漫畫就算不是動畫之母(日)、電影之父(美),說成一個奶媽也是當之無愧。(其實還有小說,不過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但偏偏這個奶媽被政府/投資者丟在暗角,任由她拾紙皮搶招職為生。動畫沒有長期供應的漫畫奶水,不餓死才怪。

這令我想到網友Anson在他的Xanga內感概沒有人肯去教會牧會,一味只肯做機構。(其實機構人也有機構人的難處,只是少些人知道。)其實很難怪,因為大家都看到牧會之苦與屈。我們慨嘆教會不興旺,但卻沒有想過提升傳道人的事奉空間的質素。傳道人的時間心力全用了來處理本來就不應出現的人事瑣事,教會如何會興旺?Distraction從來都是魔鬼的陰招。

原文出自「泥內漢」by袁建滔

Labels: ,

Saturday, November 15, 2008

外展

坦白講,我來自江湖,昔日自己年青時候同樣是醉生夢死,但多年基督徒生活,被社教化成另一種人。突然我的信仰出現空前的危機,我發現已習慣多年教會生活,基本上是與社會脫離,當我面對一個只有十五歲的女孩,在九個月曾墮胎兩次,為了得到一些短暫的愛,一個晚上換上不同的男伴發生關係。她每次在我面前,就如鄰家的女孩,如同我自己的女兒,我問她為甚麼不使用避孕套?她只是笑一笑,條仔唔鍾意。

多年來的信仰,出現那份無力感,面對這些青年,我問基督教信仰對她們有何意義?我想起經常引用林後五17,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我曾問自己,假如這位少女聽從我勸告,返教會,信耶穌,重新開始,但回顧她之前的生活,真的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更痛苦是教會的冷漠,有些年青人希望擺脫以往生活,黑社會的朋友,用社工手法,給予一個新的群體成為他們支持統,教會作為社區資源之一,理當義不容辭。可惜換來大部份教會落閘放狗,我印象最深一次,是柴灣筲箕灣教牧同工會希望在小西灣球場舉辦一次教會嘉年華會,因害怕以教會名義借用被拒絕,希望借用YMCA名義,後來順利借到場地,但其中一位負責教牧同工致電給我,邀請我出席,但請不要帶同我工作對象參加(按:作者為YMCA屬下的柴灣筲箕灣外展社會工作隊同工)。我十分勞氣回答,我去有何意義?教會連同他們玩都不願意,如何向他們展示基督的愛?

有一年與巴拿巴愛心服務團的創話人羅少寶校友談到她一段令人難受的經歷,她本是堅浸的會友,期間帶同一些康復的女學員參加教會的崇拜,有一次教會一位高層向她表示,請她以後不要再帶這些學員出席,以免影響教會的形象。羅少寶向我陳述時候,仍忍不住流淚。


原文出自yookkweng在greatest_dad的xanga文章「一個晚上,兩種心情」的留言

Labels: ,

Sunday, November 09, 2008

called to ministry?


No, not at all. I would say it is precisely that you can’t stand anyone else preaching, that you are NOT called to ministry.

Because the way in which God determine to speak to you, no matter how mysterious and absurd it may sound, is now no more.


Cartoon from Out of Ur by Christianity Today, quote from Becoming by Edmund

Labels: ,

Thursday, August 14, 2008

混水摸魚

預錄片段和幕後代唱無甚麼大不了,混水摸魚才叫人髮指。

請比較以下兩張宣傳照片:





第一張,是關淑怡今年4月演唱會的海報;第二張,是關淑怡的舊公司最近推出的「關淑怡演唱會」加精選CD封面。但第二張的這個「演唱會」,雖然design抄到足,卻不是今年4月的演唱會,而是1995年(13年前!)的《難得有一個關淑怡演唱會》!用1997年的照片,Photoshop成為似足新演唱會的poster,個名改到差不多(由"unexpected"變成"unlimited"),等人以為是新演唱會的現場CD... 這才是真的「造假」罷!

多謝Chi在網誌come back to love的揭發。

Labels: ,

Monday, August 04, 2008

雙重標準

今日,明報娛樂版報導香港金牌收構台灣EMI和內地Typhoon唱片的新聞。內文談到台灣EMI的旗下藝人,包括蔡依林,羅志祥等,還有棒棒堂。這是他們下的插圖(全版):


插圖右邊caption棒棒堂的,其實是棒棒堂二軍(公主幫和宅男塾)。棒棒堂是EMI旗下沒錯,但圖中的棒棒堂二軍,是華納WEA的藝人。

你可能會說,鬼識分咩?Afterall,娛樂新聞啫,駛乜咁緊張?

那,我要問:要著緊accurate和不用著緊的界線在那裡?新聞就是新聞,報紙就是報紙,在A1不能犯的錯誤,在C1甚至D16都不應犯。

對生活,你也有雙重標準嗎?

Labels: , ,

Wednesday, July 30, 2008

專重專業

今日睇到黃偉文在蘋果的Buy Me A Sunday專欄,笑死我。
也許是去年陳奕迅演唱會惹的禍,自從公佈了這次的造型指導費是朋友相交不講錢所以分文不取之後,就多了類似如下的場面出現。以下只是其中一個名人版的案例。某日我在逛時裝店,突然橫空殺出一位其實從未被正式介紹的城中出名富太,捧着幾十條不同顏色款式的頸巾從我身後跳了出來,連隨語帶老奉一輪嘴問:「阿妍像指墮,阿妍像指墮,淺混你雀得邊個贏色邊個誇紋最sit合喎老公呢?」我當時確是窒了一窒才懂反應。心裏想:我明明只是個寫字的。我幾時變了「形象指導」?我幾時變了「你」的形象指導?我幾時變了「39唔識7的你」的「免費」形象指導???啲人真得意!


請先不要對號入座。如果你在街上見到我,問我屬靈問題(而問得唔太stupid的話),我是很樂意答你的。答你問題或同你傾偈都是我的工作之一,不是不用收錢,只是有人已經同你俾咗。但以前教烹飪時,常常會有人(無端端)問我烹飪問題。我想說:我答烹飪問題要收錢㗎!你估我食風咩!

Well,教烹飪都可能不算太專業。有時會見到人問醫生「朋友」攞意見,問律師「朋友」攞意見,問會計師「朋友」攞意見,我會想說:你如果不是貪小便宜要人免費服務你,不如正正經經約時間上人地office問個夠,按單付費吧!專業意見,是要俾錢買的!你不會去開店的朋友店裡隨手不付款拿東西,為何覺得「知識產業」是可以不用付費予取予攜的呢?啲人真得意!

請專重專業。

Labels: ,

Monday, July 21, 2008

惡人先告狀

快週刊,第514期,電視審裁處專欄,作者粉蝶,正在批評法證先鋒II當中曹永廉的角色(和編劇):

第十四集裡他跟高鈞賢在沙灘打排球,高吃了波餅,鼻血長流,他竟然調侃他:「你就真係冇用嘅,郁啲就流蚊飯。」稍有常識的香港人都知道蚊飯是腦漿的俗稱,甚麼時候它由漿變了血?角色無知等於編劇胡塗...

有圖為證:





稍有常識的香港人都知道蚊飯是血的俗稱,甚麼時候它由血變了腦漿?

血之所以稱為蚊飯,是因為(雌)蚊是靠吸血維生,血就是蚊們的「飯」;這跟腦漿有甚麼關係?

就算無常識,只要Google「流蚊飯」三個字,就會得到一大堆正確答案。

作者無知等於編輯胡塗,或者懶。

如果「香港最認真的視評人」都不過如此,真箇哀哉。

Labels: , , ,

Tuesday, July 15, 2008

「你再唔改善,我就走!」

最近,幾位網友都提到陳榆在xanga上的這篇文章,所以我也不妨加入。

昨天跟孩子到一家禮儀教會崇拜。證道時,主任牧師提到收到兩封匿名信,投訴講壇之差勁。其中一封更講明若沒有改善,就會蟬過別枝。


這位投訴的會友,恐怕不止一人,也恐怕不止局限於一間教會吧。這些會友的想法,縱然普遍,卻有很大的神學偏差。歸納如下:
  1. 首先,講道的目的,非同神學課程,不是要叫會眾有得著,而是在於順服宣講。會眾在講道時的最基本責任,亦非學習,而是attend。敬拜之為敬拜,是我們對神的服侍,重點是我們的付出而非得著。而講道作為敬拜之一部份,原理亦一樣,重點是我們付出了甚麼,而不是得著了甚麼。如果期望在講道中有得著,則是將敬拜的主角從神轉移至會眾:牧師的講道成為了敬拜會眾而非敬拜神。這斷非神所喜悅的敬拜。上面的這種心態,有兩種implication:第一,會眾根本不consider聽道是敬拜;第二,會眾根本就不是在敬拜,而是在期望被敬拜。

  2. 誰有資格判定一位牧師講道的質素?首先,我們看到的只是信息的傳達,這在整個證道的職事裡只是其中一部份,那些看不到的,何以忽略?再者,講道是一門專業。不錯,現在有不少信徒讀過吓神學,但不代表他就有資格去評論他人的講道。外行批評內行,這是在任何一門認真的行業裡也是不容許的事。我在神學院教講道的老師,尚且存著謙卑的心去聆聽神在他的學生的課堂實習講道中有何話要說;在批評講道之先,何不先學會聽道?

  3. 沒有改善就走,這正是消費者心態的見證。但敬拜不是消費;教會也不是商店。教會乃是以約相連的群體,是弟兄姊妹,是家。家,是容不下消費主義的。你試試向你母親說,你煮的飯菜味道若再不改善,我就蟬過別枝,看看你母親會有何反應。你回家吃飯,不是因為飯菜好吃;教會聚集敬拜,也是一樣。將教會敬拜當成消費,就等如將婚姻當成嫖妓一樣可恥。


延伸閱讀:「消費者懺悔錄」,「新一代」季刊2008.2

原文出自市井觀天,畢基Xanga

Labels: , , ,

Sunday, July 13, 2008

太理想

很怕信徒當中流傳的「太理想」文化。

用最簡單的言語:「太理想」的文化,就是信徒用以逃避/減輕,因成了基督徒,隨之而來對新生活方式的要求。

舉例:從聖經而歸納出的信仰原則(A),因為與信徒一般生活經驗的落差很大,於是信徒就用「這樣說太理想化了!」之類的說話,試圖將(A)解釋掉(explained away)。

然而在過程中,沒有自省、沒有不妥,因為此言一出,問題便不再在「不能完成」的我們,而是那「不能落實」的信仰原則。

今天,我們讀聖經的時候,是以甚麼心態來讀的呢?我還是老套得很,仍是以「我應該怎樣?」來 engage主的話。我的底線是:每當看見自己生活的經驗與經文所指的有差異時,我會認定問題在我、不在神。我從不會說聖經「太理想」,因為這理想,正是神的目標——創造天地、救贖天地的主,定下怎樣的目標,不是我這個受造物可以指指點點。對我來說,真正的問題永遠是,我要站在哪一邊:是配合這個目標的一邊?還是阻礙這個目標實現的一邊?

不錯,站著配合目標的一邊,絕不等於全可以做到。我會失敗,神亦知道我會失敗。失敗了,不要緊,站起來,卻要拒絕回到那阻礙目標實現的一邊,永不可說這是「太理想」。站起來,再想想我還可以怎樣落實祂的話。這個,永遠是我的責任,不能逃避、不能減輕。

究竟我要說到那時,人才能明白:我們是活於兩個世代(the Current Age and the Age to Come)相撞、重疊的時候。舊的生活已沒有出路,新生活的mandate已經出爐;這不是「理想」,而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打開了的新可能。然而,我們今天卻不斷的對祂說,「不可能、不可能、太理想、太理想…」

一日我們仍然以「理想」來看待耶穌的教導,我們就是繼續將新布補在舊衣服、新酒倒進舊皮袋(太9.16-17)。耶穌早已一拼對這樣的人提出了警告:

「破的只會更大。」

對很多人來說,聖經不是生活的權威,而是生活的建議,按自己心意決定採納與否。這不是福音。

原文出自becoming

Labels: ,

Friday, June 27, 2008

找錯處

來自壹週刊附刊Travel Guy:



再一次證明常識不常。啤。

Labels: , ,

Sunday, June 08, 2008

O嘴

香港四萬市民燭光晚會哀悼地震遇難同胞
6月4日晚,許多香港市民來到維多利亞公園參加哀悼四川地震遇難者的燭光晚會。
他們在足球場上席地而坐,人手一支蠟燭。
天色漸暗,燭光越聚越多,彙聚成海洋。
該次燭光晚會歷時約2小時,有朗誦、歌曲、默哀、向烈士紀念碑獻花等環節,現場籌得所有捐款將由主辦方連夜清點後交予香港紅十字會,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


原文出自CCTV.com 2008年06月05日 15:09,also at littleoslo

Labels: ,

  • 正如林一峰話齋,閱讀,也是一種 state of mind。
  • 所以不限文字,還有聲音影像一切雜崩能東西,都在涉獵反思消化乾坤大挪移之列。
  • 看重的只有一個字:Insight

Disclaimer

I work at Westside Baptist Church. Of course, that doesn't mean they agree with everything I post or link here. Everything here is my personal opinion and is not read or approved in advance. Consider yourself war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