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事隔這麼多年,再在這裡讀到這篇文章,感覺仍然震憾。做人做教會做機構都一樣,不可以沒有信息啊!
閱讀全文
信息衰竭乃謝幕的徵兆 [節錄]
楊牧谷博士
一份辦了廿五年的雜誌因著銷路下跌而停刊,有關機構辦了一個告別會,也許不純是一個「刊物喪禮」吧,因為機構同時宣告:用印刷形式來辦雜誌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們正籌辦網上雜誌。同期《時代論壇》主題文章論到教會必須發展網上宣教,報道此事的記者追訪幾個相關同道,問他們有關電子宣教的意見。有些人責備教會是不甘後人的,他們發表的意見不單與雜誌關門的原因無關,與資訊世界的要求相違(亦即是混淆了真相),還毫無忌憚地說:教會永遠都是「慢幾拍」,好像人只要給木乃衣換件流行時裝,他就會復活還陽一樣,這就叫我又悲哀又惘然,謹以幾點淺見與前輩討教。
一個機構,一本雜誌,一個傳道人,它╱他就是一個攜帶及傳遞信息的媒體,假如日久曠廢,信息流失,它╱他就再沒有存在的需要,要退下來便成了自然又合理的結局。給它╱他換件新裝是無濟於事的,就如說:為機構蓋一座大樓,為傳道人換上一套Armani西服,為雜誌由印刷改用電子網絡出版,可以延續它的生命嗎?
按愚見,該雜誌是失於道而求於市,至終亦只有亡於市,為市場所埋葬。創辦該雜誌的前輩亦為筆者所識,她的精神在哪裡?豈不是對香港年輕一輩的不捨?對香港文化一份的悲情?她不單找到弟兄姊妹的回應,在香港市場也找到一份空間?反視雜誌的末段路,先以「福音預工」為名,紮根香港文化為進路,大玩香港週刊低俗的形相,內容空洞,與流行週刊無異,扮相低俗,每次看完都有一份失落感。繼而「雞湯」型書籍流行,該雜誌走「屬靈」路,內容卻鮮有真見,可存活嗎?
一份雜誌的死亡,跟一個機構的沒落,其實也充分演繹了一個傳道人的失落──當他再沒有信息可期待的時候,有些人跑去機構做行政工作,有些人仍霸著教會的要位,做個基督教的老廟祝。
一個沒有信息的傳道人,昨日仍可存活的,今日與明日就要當心了。借電視流行話一用,「慣性收視」是可以被打破的。每週都回到同一禮拜堂的會友,我們可以視之為「慣性收視」單位吧,小心了,這些單位已靜靜起了革命,日本社會學家小田晉稱現代宗教徒是「宗教吉卜賽人」,今天你的檔口水甜草嫩,他就會匯聚到你的地方,明天發覺美境不再,他就會告別離開,連道別一聲都沒有。基本上,牧師是沒有生存保障的,他唯一的保障就是上帝委任他傳的道,失道?他就失了存在的價值,任何解釋都是多餘。
閱讀全文
Labels: Reflection
求主保守AFC一路走來,都堅持成為一個「有訊息」的學生工作機構,始终如一,Amen!
gabe
Posted by Anonymous | November 20, 2006 6:27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