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背後的政治角力
西方愈來愈多聲音要求加強向緬甸軍政府施壓,但亦有另類聲音質疑背後是另有動機。
美國援助至今仍是帶有政治條件的。美國只給予微不足道的350萬美元援助,卻力爭讓美國人員入境救災,不讓緬甸自行處理;同時,美國及歐洲則繼續制裁緬甸。就在風災前1周,布殊才加緊對緬甸的禁運。法國外長亦提出救災可凌駕於主權。美軍4艘軍艦已向緬甸駛去,軍事介入或其變調目前正積極被討論。
作為鼓吹向軍政府施壓的文宣戰一部分,緬甸軍政府的行徑,常被拿來跟印尼、泰國、印度等「民主國家」在04年南亞海嘯的反應作對比[...] 美國針對軍政府,無關緬甸人民福祉或民主。華府對緬甸的敵視,很大程度緣於它跟中國的密切關係。美國近年積極跟中國周邊國家加強軍事聯繫,但在這圍堵策略中,緬甸卻是一大漏洞。緬甸位於戰略要塞馬六甲海峽附近,控制這些海路咽喉向是美軍的計劃,但中國藉協助緬甸,換取中國能使用緬甸港口,打破了圍堵。另外,軍政府一直控制緬甸經濟事務,但對華府來說,緬甸卻有潛力為美國提供廉價勞工及油氣等重要資源。美國便曾容許雪佛龍油公司 (Chevron)到緬甸進行百萬美元計的投資,但項目因兩國惡劣關係受損。華府對緬甸的「人道關懷」,跟伊拉克和阿富汗其實差不多。
真實的世界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在複雜的世界中「靈巧像蛇」而同時「純良像鴿子」,是種智慧。
原文出自明報2008年5月12日國際版
Labels: News, 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