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Source 的創作國度
甚麼是抄襲?這是一篇發人深省的討論。不只在烹飪界,在其他界別也可以有open source的創作空間嗎?
原文出自「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一道菜的做法有沒有所謂的「著作權」? 嗯… 如果我們談的是經典菜式如麻婆豆腐和東坡肉,應該沒有人會擔心侵犯到陳麻婆或蘇東坡的「智慧財產」,更別說那些數不清的傳統家常菜 。不過當代廚藝大師的創意菜式就不同了。這類精緻的「Fine-dining」料理無論在技巧、口味與佈局上都講究個人風格,以至於關注廚界動態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道菜出自哪個人或流派(就像武功和書畫一樣)。尚無能力開發自家菜式但又志向遠大的廚師們通常從參考大師的作品著手,最終成品究竟是虛心的臨摹還是無恥的仿效,往往就在一線之間。
幾年前在澳洲就發生了一場震驚國際廚界的抄襲事件。當時年輕的廚師Robin Wickens忽然以黑馬之姿現身墨爾本,打著「分子料理」的旗幟在自家餐廳玩起當地前所未見的手法,每晚端出新穎眩目的菜式,廣獲媒體讚揚。Wickens的名聲漸傳漸遠,終於有人發現他餐廳網站上刊登的食物照片… 「咦!怎麼跟芝加哥名廚Grant Achatz和紐約名廚Wylie Dufresne的作品一模一樣?」打抱不平的好事者馬上把Wickens的仿作和名廚原版照並排刊登於專業廚藝人士的網上社群 「eGullet」, 唾棄聲頓時四起,大家也發現原來Wickens不久前才在Achatz的餐廳裡做過一個星期的無償實習(也就是所謂的「Stage」,要用法語發音「思塔日」)。
抨擊聲浪同時引發了一番深思與辯論。有人說廚藝的發展本是一種演化過程,互相仿效無可避免,甚至是進步的基礎,而廚界通用的 Stage 制度正是鼓勵這種資源開放和教學相長的風氣,所以無需太過苛責Wickens 的作為。不過更多的人認為,仿效和引用固然是良性的學習方式,一聲不吭的全盤移植就像寫作時逐字逐句的複製他人卻又不打引號也不標明出處一樣,是不道德的抄襲行為。
有人提到在八〇年代初,日本的西廚界也曾大幅複製法國新派料理(Nouvelle Cuisine)的當紅菜式,引起法國廚界強烈不滿。當時兩位在馬德里甫開餐廳的西班牙廚師有鑒於此,決定紀錄他們烹飪的靈感來源,並將每道非原創菜色之總售量1.25%的盈餘逐月寄給八位對他們影響深遠的法國名廚(包括Bocuse、Guerard 與 Troisgros 等人),以示敬意。接下來幾個月他們陸續接到每位大廚的回函,信中紛紛表示很榮幸成為被學習的對象也感謝對方的誠意,同時退還支票,甚至邀請這兩位西班牙廚師到法國作客。由此可見廚藝的仿效本身無罪,誠意和企圖才是廚師們在乎的重點。
抄襲事件的「受害者」Achatz 事後表示他已受到 Wickens 的道歉信,不打算追究。他認為「技術」應是開放的,也因此他下班後常在eGullet網站上搜尋資訊並分享最新研發的手法和心得,但他說「菜色」的創作不一樣,那是個人風格的呈現,因此具有不成文的著作權。比方說他本人曾在名廚 Thomas Keller 的門下做了多年的副手,對後者的菜系了若指掌,「但我會在自己的餐廳裡賣 Keller 著名的『蠔與珍珠』(Oysters and Pearls) 嗎?當然不。那沒有意思嘛!」這其中牽涉的不是法律規範,純粹是廚師的自尊自重。
也有人跳進來說,別吵了,大家申請食譜專利不就好了嘛!這種說法很快就受到各方駁斥,首先因為執行不易,每個國家的專利權只能在該國境內發揮保護作用,而且控告侵權昂貴又麻煩,一般廚師不可能有閒暇餘力付諸行動。但更重要的是,廚師們普遍認為知識是公家的,如果廚藝的資訊和手法到處受版權限制,整個行業都會因此停滯不前。廚師們習慣的學習環境有點像電腦世界裡 Linux 這樣的 open source 開放系統,人人得以免費下載,並在使用的過程中予以修正改進,方便自己也造福大家。沒看到西班牙的分子美食大師-El Bulli 餐廳的主廚 Ferran Adria 每年出版一本食譜,把自己團隊辛苦研發的技術和菜式開誠佈公的分享給大家嗎?這種做法在惟利是圖的商場上可能顯得很奇怪,但對於技術與風格同時並進的精英廚師們來說,卻是業界奉行的準則。在我看來,一場智慧財產的剽竊鬧劇不但沒有傷了廚界的尊嚴,反而凸顯了這個行業最值得引以為傲的開放精神和榮譽感呢!
原文出自「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Labels: 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