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不是問題 – 甚麼才是?
日本人固有相信「讀書可以令自己環境有改善」這句話,已經崩壞——大學畢業也失業,什麼工作也是合約制(連最應該安定的政府工也是),工作能力不代表什麼,低學歷人士的根本沒有「進步的空間」(如今天做「跟車」,可能30年後也是做同樣的工作,沒有改變)。人在沒有安定的情况下,有很多連帶的問題。如新生代考慮結婚,也不會考慮生育——因為養不起來。或從另一角度看,為什麼新移民偏向較多子女?社會學說,人如果在社會流動上出現窒礙,會傾向把希望轉向下一代——以結婚生育去肯定自己的個人身分價值(self-identity),可是生出來,不會教也沒時間教,結果你可以看看劉國昌導演《圍城》——你可以說他是「媒體建構現實」的例子,也可以說導演消費天水圍,不過當一個社區,如大埔、如上水,也有很多在屋村空地百無聊賴的孩子,青少年犯罪、風化案,相對港島區,的確高一點。
山田昌弘說,貧窮如果是過渡階段,人是會咬實牙關去接受的。正如那些戰後嬰兒經常念茲在茲的說他們「以前冇咁好環境我地都係咁捱,係你班後生唔捱得之嘛」。可是,戰後嬰兒們總不知道(或拒絕承認),下一二代有不少人已經看穿,他們的天空有一塊厚厚的天花,根本就衝不過。
來自東京學藝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山田昌弘[...]說:「貧窮最大的問題,是社會給他們一個『問題意識』,和他們沒有『生活的希望』。」
我們的信仰,作為盼望的信仰,如何能給這一代盼望?絕不會只是死後有永生。
原文出自明報Blog,作者健吾
Labels: Reflection
也不是信耶穌會健康快樂。
還剩下甚麼?
Posted by 阿中 | May 25, 2008 10:44 PM
還有很多。
生命不只是健康快樂和來生。
走下去的原因和勇氣,也很重要。
有走下去的盼望,就算沒有健康快樂,也可以。
Posted by Alan Yu | May 26, 2008 3:11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