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大學生的面貌 » | Bearing Life » | Tiger Woods will survive » | 冗文 » | 彭羚電黃生 » | 怎樣的孩子,因有怎樣的父母 » | 落後 » | 搵明星做聚會 » | 博士 » | 成了 »

unemployability

近日機構在招聘,廣告上寫明,有興趣應徵者,需撰寫一篇五百字以內、題目自選的時事評論文章,並在應徵信寫明希望加入機構的原因和個人履歷,一併遞交。

結果,過百份的申請,只有七份是有齊這三項文件的。

請留意,我不是說有七份合適的申請。我是說,只有七份完整的申請。

其餘那些「申請」,有超過六成,連最基本的求職信也沒有。當然,也不要去追究那些「求職信」,大部分也是連上款也沒有換、沒有註明公司名稱、所應徵的職位等,可以漁翁撒網式發出去的那種「求職信」。

老實說,如此敷衍、「求其」的求職申請,這幾年好像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

人家在招聘廣告寫得明明白白的要求,你卻偏偏送來一個「做一半、不做一半」的申請。怎樣解釋這行為呢?可能性有三:第一,招聘者提出的要求太高、太麻煩;我明白在後現代文化高舉個人觀感的前提下,要求是高與否,確實見仁見智。不過,求職市場也是自由市場,若然認為招聘者要求太麻煩,不去應徵就是了,何苦又要浪費時間力氣,送個半桶水的申請過來呢?第二,求職者沒有看清楚招聘的要求。對不起,這只代表你做事極不小心;世界上是沒有僱主會選擇做事粗枝大葉的人當員工的。第三,就是求職者基本上是在漁翁撒網。要為某個申請而特製應徵文件,機會成本太高了;倒是把按照最高公因數原則製作、可以「一雞幾味」的求職信和履歷至為划算。說不定招聘者對提出的要求也其實並不怎麼認真的,就算沒有交齊一份完整的申請,僥幸的話也能「博」一個面試機會?

香港有很多年青人、大學生經常大聲疾呼,埋怨社會沒有給他們機會,就算有學歷,但仍然難找工作,薪酬又偏低。這次的應徵者當中,不乏碩士畢業生,有的還打著響噹噹銜頭來,以現今講求儲證書、儲文憑、儲學位的角度看,他們絕對可以堪稱為「有為青年」。我想,他們對於自己「竟然」連面試的機會也沒有,大概也真的會理直氣壯地認為社會對他們不公,又或埋怨自己生不逢時,遇上這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他們就是從來沒有想過,問題可不一定在社會、或在經濟環境,而在於自己待人處事的態度。

我有一個朋友,是中小企老闆,她告訴我在過去五年裡所聘請過的年青畢業生,大概有一半,會在協議上班的頭一天「no show」。我相信有不少人也嚐過被年青人在求職面試時放鴿子的滋味。

這顯然不是能力、技能或有沒有機會的問題。這不是unemployment的問題,是unemployability的問題。我們的年青人,從哪時開始變成了這樣子?求其是正常,懂得「偷雞」叫醒目,以小搏大是叻仔。你對他們有要求,是你麻煩;他們做不到,是社會的錯、是世界欠了他們的。


我最近也在請人,對文中的現象深有同感。我到現在,連一份「完整的申請」也沒有。

原文出自iQuest 格思,作者柳天蕙

Labels:

  • 正如林一峰話齋,閱讀,也是一種 state of mind。
  • 所以不限文字,還有聲音影像一切雜崩能東西,都在涉獵反思消化乾坤大挪移之列。
  • 看重的只有一個字:Insight

Disclaimer

I work at Westside Baptist Church. Of course, that doesn't mean they agree with everything I post or link here. Everything here is my personal opinion and is not read or approved in advance. Consider yourself war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