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30, 2008

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由互聯網開始

就是說錯話,就應該把他的電話住址家人情史等等公開而群起騷擾嗎?這基本上就是一種欺凌暴力。這麼多人一起盲目地幹著瘋狂的行為,在中國近代史上,確曾出現過。
以「因果報應」作答的莎朗史東實在是愚不可及,跟CNN一樣要道歉作結是預料之內。可是我著實感到不安,誰的言論不中聽便要認錯,誰的捐贈不足夠便受責難,動輒高喊抵制杯葛、封殺圍堵,言之不文卻行之廣遠,透過互聯網觸動一整個國家的神經,千萬人的呼吸由同一個鼻孔出氣,猶若文化上風暴的橫蠻。
甚麼時候我對當下的中國感到如此陌生?又隱約想到似曾相識的景象。我以為中國一步一步穩重的走來,衝擊少了,衝突少了,便愈近希望。為什麼現在卻嗅到文化大革命死灰復燃的味道?就說我是杞人憂天吧。


原文出自小奧blog

Labels: ,

Thursday, May 29, 2008

劉美君 – 大開色界

上星期外遊,沒有寫blog。一回來,就見到訂下的CD一大盒放在我桌上。所以,暫時不再懷舊,可以講講新歌。

包裹裡有幾隻CD,我最先聽的是這隻劉美君。講真,我是有期待的。她退隱前的唱片我大部份都有買,也覺得她是有音樂品味的音樂人。不過,聽完三隻新歌,頗為失望。

其實我不反對這些所謂情慾歌曲。性既然是生活的一部份(而且是頗重要的部份),自然就可以用藝術的角度去表達。但是,藝術,也有高章低章之分。

多年前,劉美君做「赤裸感覺」大碟,其實幾有格調。那些歌,是性感的,是有substance的,是有品味的。但今天這隻碟內的三首新歌,「大開色界」和「私人補習」都是很膚淺的情慾,無病申吟和叫賣式的挑逗。我聯想到的typology,竟然是葉玉卿小姐的「擋不住的風情」。真弊。

更弊的是那幾支MV。劉美君其實到了這年紀和級數,不宜在鏡頭前露那麼多心口,和撫摸扭曲自己的身體。我在想,她以前唱「事前」和「事後」時,歌詞更露骨,年齡更黃金,也沒有穿這麼少布吧。真的,我為她覺得尷尬。

為免你標籤我爛保守,重申一次,其實我不反對這些所謂情慾歌曲。林憶蓮(對不起,又提起她)唱了這麼多年「滴汗」也不用露肉自摸,甚至梅艷芳穿起疑似內衣上舞台唱「烈燄紅唇」也是一個型字。我不喜歡的是壞品味。

一稿兩投:凍奶茶 www.coldmilktea.com

Labels:

Wednesday, May 28, 2008

早上3小時完成一天工作

剛從渡假回來,當天便以立刻投入高速工作中。然後,在Macau GCF的blog上看到介紹這本書。
活用時間的最基本技巧:
*將「日常例行公事」集中後一口氣完成
*重要的工作在「中午之前」處理好
*所有的工作都要「設定處理期限」
*從較困難的工作開始處理
*簡單的工作可以擺到後頭再處理
*總檢點「時間的障礙物」
*創意點子最好是固定紀錄在同一個地方
*工作一定要處理到「剛好可停手的段落」
*要經常設定出「休憩時間」
*能夠委任他人處理之事,便交由他人負責
*無意義的閒聊要斷然說「NO」
*「今日事今日畢」
*不要太過吹毛求疵的要求完美
*把每天的工作目標設定在「能力範圍之內」
*即使延遲動手的時間也必須要做之事

其實我也算是工作效率極高的人,不過我的習慣與以上所講的有少許不同。但也有很多類同。

我習慣每天晚上,一定會定好明天要完成那些工作。緊張時,未來幾天至一星期都會計劃好。更緊張時,一日的不同時段要完成甚麼都會知道。這是讀建築時養成的習慣。好處是,不會慌亂,就算極忙時仍可以按步就班完成工作。還有,為自己訂下的目標,完成了會帶來滿足感和安全感。當然,對於project management也有好處。不過,這習慣需要對自己的每項工作須時多久要有準確的預測。通上我都是傾向保守,因為每日都會有突如其來的interruptions,時間預得太緊會被打亂陣腳。而且,早完成了工作,就可以輕鬆一下,當是bonus了!

與提議相反,我通常是在早上完成所有雜項工作,下午才做正事。雜項工作包括收發e-mail,寫信(或重要點的e-mail),回電話,與同事review工作,節目的research,收拾office和其他行政事務;正事就是例如寫講章,預備教材,平面設計等等。至於寫blog之類,通常會是臨睡前做。我是一個心散的人,所以一定要先將散件東西做好,才能集中精神一氣呵成做大事。否則,我會定不下來,很容易被distracted。

還有,要休息,讓自己的腦放鬆。我臨睡前會看YouTube,那是讓腦休息的空間。

還有,運用潛意識。我通常會在睡前洗澡前將某些要思考的issues載入思緒中,到睡覺時,潛意識會繼續思考(我就睡了),通常早上醒來就會想到新東西。

最後,不要太堅持。想不到,做不到,無靈感,不妨暫且放下工作,去騷擾吓其他同事,食吓嘢,上吓網,過一陣再做。"Cheur"是無好結果的。

原文出自Macau GCF Blog

Labels: , ,

Sunday, May 25, 2008

貧窮不是問題 – 甚麼才是?

日本人固有相信「讀書可以令自己環境有改善」這句話,已經崩壞——大學畢業也失業,什麼工作也是合約制(連最應該安定的政府工也是),工作能力不代表什麼,低學歷人士的根本沒有「進步的空間」(如今天做「跟車」,可能30年後也是做同樣的工作,沒有改變)。人在沒有安定的情况下,有很多連帶的問題。如新生代考慮結婚,也不會考慮生育——因為養不起來。或從另一角度看,為什麼新移民偏向較多子女?社會學說,人如果在社會流動上出現窒礙,會傾向把希望轉向下一代——以結婚生育去肯定自己的個人身分價值(self-identity),可是生出來,不會教也沒時間教,結果你可以看看劉國昌導演《圍城》——你可以說他是「媒體建構現實」的例子,也可以說導演消費天水圍,不過當一個社區,如大埔、如上水,也有很多在屋村空地百無聊賴的孩子,青少年犯罪、風化案,相對港島區,的確高一點。

山田昌弘說,貧窮如果是過渡階段,人是會咬實牙關去接受的。正如那些戰後嬰兒經常念茲在茲的說他們「以前冇咁好環境我地都係咁捱,係你班後生唔捱得之嘛」。可是,戰後嬰兒們總不知道(或拒絕承認),下一二代有不少人已經看穿,他們的天空有一塊厚厚的天花,根本就衝不過。

來自東京學藝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山田昌弘[...]說:「貧窮最大的問題,是社會給他們一個『問題意識』,和他們沒有『生活的希望』。」

我們的信仰,作為盼望的信仰,如何能給這一代盼望?絕不會只是死後有永生。


原文出自明報Blog,作者健吾

Labels:

Friday, May 23, 2008

銀樓金粉 之 大我 vs.小我

看星屑醫生講「銀樓金粉」,很有趣。
秦沛這老太爺的角色代表甚麼?穿西裝回來的伍衛國又代表甚麼,他為尚家帶來甚麼衝擊?伍詠薇夾在老太爺和法蘭西華僑之間,她的心路歷程,又對「香港」觀眾有甚麼啟發之處?就一起胡亂細想一下。

  1. 秦沛作為一家之主,做甚麼,都以尚家的興盛和穩定出發。
  2. 興盛和穩定成了最高理念,「家人」的地位就相對下降。
  3. 「對」與「錯」,就給定義在是否令尚家更「興盛」和更「穩定」之上。於是不論道德、平等、愛心、個別人士的權利與幸福等等等等,若不擋路猶自可,擋路的,則必需剷平。
    於是妹妹、女兒和私生女兒的終生幸福,都絕對可以犧牲。對自己不忠的四奶,也可以殺之而後快。為了經濟起飛,尚銀樓的一眾工人自然不能不盡力剝削。及至礦坑倒塌,當然要以高壓手段封鎖消息。
  4. 令尚家更興盛和更穩定的鑰匙,就全在秦沛一人身上,秦沛和尚家兩個概念就重疊在一起。既然他做甚麼都是為了尚家好,其他尚家人若都希望尚家好,就好應該全力支持他,認同他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對」的。否則就一定是立壞心腸,別有用心,希望尚家散,希望尚家倒了。
  5. 當一個家庭的權力結構是這樣的集中在一少撮人身上,就自自然然會出現幾多個搬弄事非的陳秀珠,幾多個揚明那樣持勢凌人的惡棍,還有幾多個為求生存以致迷失本性的伍詠薇...

究竟「尚家」重要,還是「尚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尚家興盛,是否代表尚家人就會幸福了?
若能令尚家人曉得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掌握得到自己的命運,秦沛醒悟,伍詠薇回頭是岸,工廠工人脫離欺壓,那麼尚家因此而變得動盪甚至衰退,又值不值得?


當然,我不認同秦沛的手段。但我也不認同「解放」眾人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就是最理想的結局。因為,這種思想背後的根基,其實往往是自私,將自己的幸福,置於他人的幸福之上。若人的出發點都是為自己的幸福著想,我們其實會幸福嗎?個人真的比群體重要嗎?
真正的邪惡,其實不在制度,而在人性。大家長制度如果遇著仁君,不見得會比民主制度差。(問題只是,有仁君嗎?)
捨己,不是無奈的捨己,而是真正發自生命深處的捨己,才是大家幸福的源頭。

原文出自The doctor is IN 這醫生很~潮*

Labels:

Wednesday, May 21, 2008

tough.



the horrible lives of architecture students - that's exactly what i've been through! there is reason behind why i'm so tough now...

Labels:

Monday, May 19, 2008

Songs worth singing

A theology that cannot be preached is not worth having," I once heard a preacher declare. I can't argue with that. Truth that can't be applied isn't worth bothering about. [...] Here's a corollary to the preaching's quip: a theology that cannot be sung is not worth having either. Authentic Christian faith is not merely believed. Nor is it merely acted upon. It is sung - with utter joy sometimes, in uncontrollable tears sometimes, but it is sung. "Words and music did for me what solid, even rigorous religious argument could never do, they introduced me to God, not belief in God, more an experiential sense of God" -that's the way Bono, lead singer of the band U2, puts it.


My corollary to Professor Kidd's quip: A song that does not contain a theology that is worthy to be preached is not worthy to be sung either. Just tell me: what is the point of singing songs with bad theology? It's like praising your wife with lame flattery words. She'll be just fed up. She should be.


原文出自 "With One Voice - Discovering Christ's Song in Our Worship" by Dr. Reggie M. Kidd

Labels: ,

Saturday, May 17, 2008

你可以為這世界付出更多



As seen in Littleho's Blog

Labels:

Friday, May 16, 2008

囂張?

王若琳新碟熱賣囂張
【明報專訊】台灣創作歌手王若琳新碟在港銷量甚佳有1萬5千張,近日來港展開一連串宣傳,昨午她到商台訪問,但面對記者訪問時顯得不太友善,回答問題似有一句沒一句,問她是否怕羞?她淡淡說不是。是否不喜歡說話?她語帶不屑說:「你們的問題不是問題!」態度予人囂張感覺。


哈!我看著這段新聞,會心微笑。
王若琳那些不是叫囂張,而是少年才人的傲氣。囂張和才氣傲氣也分辨不出,我也不希奇王若琳會不屑於會答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哈!
香港的報館和雜誌社要求娛樂記者有幾多學歷和修養?以前,在明報週刊寫藝人訪問的,是大作家亦舒!


原文出自加西明報2008/05/15娛樂版

Labels:

Thursday, May 15, 2008

A Sad Day

The California Supreme Court struck down the state's ban on same-sex marriage Thursday, saying sexual orientation, like race or gender, "does not constitute a legitimate basis upon which to deny or withhold legal rights."


原文出自CNN
Read also: AhTimSir's Xanga

Labels:

Wednesday, May 14, 2008

我的至愛中文唱片(二):回憶篇

阿中說,一看見我上星期寫的陳年唱片,便不禁擔心我把「凍奶茶」的平均新潮度拖低。唔。不如說,我把這blog的作者的音樂品味領域拉闊了?哈,算了吧,我不得不承認我是個老餅。但在已訂購的新碟未到之前,我仍然會說說我的至愛舊唱片。

舊東西有舊東西的好。當然不一定新不如舊,但舊唱片附著的回憶,是新唱片沒有的。Trudi在Facebook那邊問我為何喜歡林憶蓮。很有何能,對林憶蓮的鐘愛來自那失戀的晚上獨自在QE Park的停車場內在車中勁播「依然」。藝術,從來都不能客觀審視;受眾的背境經歷,是經驗藝術的重要部份。

以下這幾隻碟,其實不一定特別高水準,但都連繫著我的某些回憶,是以成為至愛。

鄭伊健 – The Best Show

任誰都知道鄭先生唱得不好,但陳光榮真的不錯。正如黃耀明當年翻唱「友情歲月」,都嗆聲說無關鄭伊健,只向陳光榮致敬。

那一年,我與六名朋友,展開我們的為期三週的大學畢業Roadtrip,暢遊加州,Nevada和Utah。七個人擠在那輛租來的Mazda MPV內,吵得發瘋。但,那天下午,大家飯氣攻心,昏昏欲睡,剩我邊頂睡魔邊開車。有一名朋友,請纓陪我不睡。那時車內播著鄭伊健的這隻碟,於是我們一首接一首的大聲唱,居然每一首都記得歌詞。唱了百多英哩,後面的人仍然睡得似死豬…

那是很快樂的一個年代的終結禮。畢業後,此情不再。

郭靜 – 她生

郭靜,不是最近的台灣新人,而是多年前的商台主持,專寫歌曲劇場版。她應該就只出過這一張唱片,滾石出品,台灣黃韻玲監製,主打歌是「生命因你動聽」(也不是周敏曦那首)。

這也是一張我在highway上常聽的唱片,不過不再一班人,而是自己一個。那是在美國快念完碩士,打算畢業後結婚,常常趁週末駕車從Eugene回來溫哥華處理事務。

那是一段迷惘的日子,對前途沒有許多把握。結婚,進入職場,事奉,許多的未知數。這種迷惘的感覺,在晚上駛在Everest和Bellingham之間的那段山中的I-5公路時,最深。在沒有路燈的highway上,生命就在看不見的彎彎曲曲中戰兢地高速前進。巧合的是,不經意地,每次走這段路,都在聽郭靜的這隻碟,而又每每會在那彎位唱到「生命因你動聽」。心裡就得著稍稍的安慰。

那年,我在婚禮上請朋友為我獻唱這隻碟裡的「有你有我」。可惜,CD已遺失。有這隻CD的朋友,見字請借給我!

軟硬 – 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

軟硬是許多人的集體回憶。那時,朋友會從香港寄老人院的錄音帶(! )給我。不過我要講的是另一種回憶。

1993年元旦,蘭桂坊發生恐怖的意外(你出世了、有印象了嗎?)。開學,在學校團契的祈禱會中,我們訴說著這件事對我們生命的震憾。我們第一次集體覺得生命的脆弱和荒謬,也第一次發現信仰的真實和唯一。那一天的禱告會,是一種生命的轉捩點;那一天之後,生命再不一樣了。

你聽這隻軟硬的唱片,可能會笑。我每一次聽到「最後今天」,都記得那一天開學的禱告會,也聽到歌聲後面的迷惘,也提醒自己,我要怎樣發揮我生命的可能性,在脆弱荒謬中站好。


一稿兩投:凍奶茶 www.coldmilktea.com

Labels:

救災背後的政治角力

西方愈來愈多聲音要求加強向緬甸軍政府施壓,但亦有另類聲音質疑背後是另有動機。

美國援助至今仍是帶有政治條件的。美國只給予微不足道的350萬美元援助,卻力爭讓美國人員入境救災,不讓緬甸自行處理;同時,美國及歐洲則繼續制裁緬甸。就在風災前1周,布殊才加緊對緬甸的禁運。法國外長亦提出救災可凌駕於主權。美軍4艘軍艦已向緬甸駛去,軍事介入或其變調目前正積極被討論。

作為鼓吹向軍政府施壓的文宣戰一部分,緬甸軍政府的行徑,常被拿來跟印尼、泰國、印度等「民主國家」在04年南亞海嘯的反應作對比[...] 美國針對軍政府,無關緬甸人民福祉或民主。華府對緬甸的敵視,很大程度緣於它跟中國的密切關係。美國近年積極跟中國周邊國家加強軍事聯繫,但在這圍堵策略中,緬甸卻是一大漏洞。緬甸位於戰略要塞馬六甲海峽附近,控制這些海路咽喉向是美軍的計劃,但中國藉協助緬甸,換取中國能使用緬甸港口,打破了圍堵。另外,軍政府一直控制緬甸經濟事務,但對華府來說,緬甸卻有潛力為美國提供廉價勞工及油氣等重要資源。美國便曾容許雪佛龍油公司 (Chevron)到緬甸進行百萬美元計的投資,但項目因兩國惡劣關係受損。華府對緬甸的「人道關懷」,跟伊拉克和阿富汗其實差不多。

真實的世界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在複雜的世界中「靈巧像蛇」而同時「純良像鴿子」,是種智慧。


原文出自明報2008年5月12日國際版

Labels: ,

Tuesday, May 13, 2008

things ridiculous, grace & choice


I think our faith is really ridiculous and it is tough. However, the world is ridiculous and there is a lot of pain - I think the only faith worth believing in must be radical and embraces and is able to answer the ridiculous and acknowledges pain. It must not run away from it. Otherwise it is irrelevant……..

There is mystery in the cross.

Grace is about abundance. It is not a zero-sum game.
That is the only way this works. Infinite abundance.

Here is a realization:
I am actually like this through active choices. I am not a victim. I chose, and I choose.


原文出自Thirst by 阿中

Labels: ,

Monday, May 12, 2008

潮語告訴我們:大眾並不存在

潮語字卡的暢銷,除了趣味性之外,還有「知識」的面向——除了買潮語表示自己屬於那個社群外,許多人是想知道一下有什麼自己不懂的潮語。潮語字卡有點像詞典,「詞典」在香港是暢銷的包裝方式,這顯示:一、香港人太喜歡工具了;香港人真的有很多東西不懂,並且沒法以自己的觀察去了解不同的人。正式的詞典是大型統籌,非正式的詞典則是文化現象。而看看什麼時候會出現大量各式的非正式詞典?90年代邵家臻出版多本與青年有關的詞典,朗天和李照興有傳說中的《朗奴文化初階詞典》……這裡既有面對九七的「保留香港特色」心態,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非正式詞典是暢旺於於文化大量異變、社會各社群之間無法了解的時段。換言之,詞典揭示的是社會之分裂。
  
不止古板的老人不懂潮語,與我同齡的小說家也悄悄問我:什麼是「屈機」?她不入機鋪不打機,自然不懂。我想很多講潮語的年青人,在字卡裡都會發現自己不懂的詞。潮語也是分裂的。香港總有「面向大眾」的論調,但到廿一世紀的今日,文化上比較先進開明的社會都明白,統一的「大眾」並不存在,只存在大量的「小眾」。古怪的是,香港的潮語現象,及其敵對的權威,都以為自己是大多數,然後互相攻伐。歷史是流動的,大眾是分散的,但歷史和大眾在香港這個單元社會裡都被固體化為打人的棒子。為何不能看到自己也是一個小眾,轉以對小眾抱以同情和興趣?這會令社會更有趣和更平等。


基督徒常想成為大眾,但在這年代,何不做好小眾?


原文出自豆瓣,作者緩慢

Labels:

Sunday, May 11, 2008

經驗斷層

可惜在本港,母乳餵哺的記憶好像遭集體遺忘﹝有多少人親眼見過別人「埋身」授乳、而不是以奶瓶餵嬰兒?﹞。根據外母大人的憶述,七十年代中期本港公立醫院開始向產婦宣傳「奶粉好營養」,結果,妻子、兩個弟弟和所有堂表兄弟姊妹﹝推而廣之,甚至香港一整代人口﹞都是以奶粉餵大的,沒有任何一位姨媽姑姐有直接授乳的經驗﹝但婆婆的九個兒女,包括外母大人,都是吃人奶大的﹞,在母乳餵哺上香港出現了「經驗斷層」的現象。當奶粉跨國財團、文化工業與港式資本主義生產體制合謀,成功使奶粉奶瓶成為餵養嬰兒的主流標準、社會要求事事與時鐘競賽、僱傭關係排斥育嬰、社區又欠缺對母乳育嬰的支援﹝太太說,打來關心餵哺進展的問候電話,最多收到的竟是來自奶粉公司職員的「慰問」﹞......時,表面上「不夠效率」、「不能量化」的母乳餵哺便容易被邊緣化了。

當家人、親戚朋友、甚至醫護人員只有以奶瓶餵養奶粉的經驗、對母乳缺乏認識、又喜歡給予育兒意見時,他們的好意便可能對有心授乳的母親造成壓力,甚至變成「好心做壞事」。要知道「頭幾個月應否給嬰兒餵水?」「應否給初生嬰兒安撫奶咀?」「應否訂立餵哺時間表?」「那些食物母親要戒口/多吃?」「嬰兒一兩小時要吃一次/嬰兒體重增加得不夠快/...,是否奶水不足,要補奶粉?」「用什麼容器來餵奶粉或餵擠奶?」「晚上可否改餵奶粉,讓嬰兒『一覺睡到天亮』,讓父母可以休息?」「可否/如何與嬰兒安全共眠?」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從餵母乳和餵配方的角度,答案未必完全相同。真心支持母乳餵補的專業人員(如Jack Newman)會告訴妳,只要改善嬰兒的吸吮、配以一些小技巧﹝例如按摩和乳房擠壓﹞、營養和水份等,絕大部份的母親都有足夠的天賦能力授乳。但若錯誤地把餵配方奶粉的有限知識,不加思索地套用在母乳餵哺上﹝例如規定餵哺的時間和次數﹞,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母親的乳汁供應減少﹝乳汁是按需要生產的﹞,造成惡性循環,最後甚至會授乳「失敗」。

如果筆者的解釋沒有錯,難怪根據2004年衛生署的調查,高達37%的媽媽認為停止餵哺母乳的原因,是由於「奶水不足」,儘管香港這一代媽媽的營養,只會比起筆者當年的母親或更早的授乳前輩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在教會的敬拜神學上,其實也出現了許多的類似的經驗斷層。

原文出自香港獨立媒體,作者Franklen

Labels: ,

Saturday, May 10, 2008

少女碎屍案是新移民悲劇

由我看來,「少女慘遭碎屍」不是一件奇特的瘋狂碎屍慘案,而是一個新移民家庭的典型悲劇。

大家都將集中點放在兇手的狠毒,又有人惋歎王麗梅的冤死,也有報章報導她為照顧老母而賣肉,實為至孝。報導指她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又令人感到矛盾,其胞姊表示她在學校說過「我有自閉不想說話」的偏激言論,為同學和師長針對。她中三輟學,幾經勸阻也依然固我,說「讀咁多書都冇用」。她又被報導在家性格反叛,經常和繼父爭執,而且從事援交行業。

我理解,王同學的心態其實受到青春期所影響,年方十六,這個年齡的少男少女極力爭取「當大人」的機會,要求和成人平等對話,平起平坐。同時,又因為思想未成熟,用詞偏激,以期挑戰家中領導層以示自己的能力。我們可以這樣推想她和繼父爭執之由,但這尚未是這宗悲劇的起源。我認為,王同學的死,是由其家庭和社會風氣所造成的。

王麗梅是一位生於內地的新移民,來港僅有三年。至於她申請來港的起源,是因為她的64歲陳姓繼父於1994年娶了她的生母。那是14年前的事,其繼父當年已經是50歲的孤獨中年,其母當年24歲,育有兩名分別5歲半和2歲的女兒。雖然說戀愛不分年齡限制,但陳姓中年乃是一名港人,為什麼會遠赴湖南,娶一名有兩個女兒的寡婦?我認為是陳先生只因孤獨想找個對食者,也有性發洩的對象,而王麗梅的母親一直對香港生活有著憧憬,只要來到香港便可以改善生活。於是如俗語說「姣婆遇著脂粉客」,各抱如意算盤地結合。六年後,王母和其長女來港才發現不是本來的一回事,於是王母只得拾荒維生。

她們住的太和邨是本區的公共屋邨,在我的眼中更是其中一個貧窮線上下的屋邨,也就說明了王母來港後必然過著清苦的生活,或許比鄉間好一點,但必然不是她心目中的一回事。

但香港最值得稱道的是九年免費教育,是以王母最後也讓次女王麗梅來港,一來可以享受這樣的權利,又方便照顧。那時是三年前,即2005年,王麗梅13歲,入讀大埔三育中學。她比同期的同學年長一歲,在生理上差不多,但心理上未必比同學成熟,始終香港於她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她必然會對此地有著迷惑和懼怕,自然難以打入社交圈子。而香港學生對新移民普遍抱有「看人低」的心態,這亦是一般新移民學生來港後面對的最大問題。

受到內地教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影響,麗梅想必在學校裏刻意表現自己的勤奮,但在香港的失敗的教育制度中,同輩中很難有良性的競爭,也就我知道,大埔三育中學是Band 2的學校,普遍學生在小學時都未達尖子水平,相對內地學生,其學習積極性實在令人汗顏。「棒打出頭鳥」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各處都必然適用,抱著「你們都是沒用的東西」的驕傲心態,麗梅受杯葛也是必然的事。

三年了,新移民的土氣應該消褪了不少,進而麗梅應該會進入新移民刻意追求群體認同的時期。對於女生來說,愛美絕對是天性,看麗梅家中的多雙高跟鞋便知道了。從13歲到16歲,她的家境依然清貧,她只有出外兼職。面對中三升班試,升班試過後便要付出高昂的學費和書簿費,其姊能升讀中五已是家庭的一大負擔,自己是有眼見的。而且新移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感相對地低,自卑感作祟,害怕自己不夠同齡的本土居民爭工作,寧願中三提早畢業以賺錢養家。新移民往往受香港社會處處黃金的舊幻象所蒙蔽,而忽略了學習和知識這些軟體才是提高競爭力的主要工具。是以新移民主要從事較低收入的第二和第三工業,難進高收入專業之門。

香港網上交友之風極盛,而在資訊爆發的現代,於網上接觸到成人資訊的渠道多如恆河沙數。各大網上討論區更特設成人約會專區,為不少嫖客穿針引線。麗梅能成為援交少女,這些網上媒介過不可諉。而偏偏,只要是男性對會對年青少女的身體有極大的興趣,從十六歲到六十歲也是,尤其當大家知道化名KIMI的王麗梅只有16歲,身高153cm,三圍33a、23、34後,更是挑起了不少男性的原始慾望。性工作者不需要學識、才華、氣質、工作經驗(有者更佳),只要有身材,相貌可人便行,麗梅完全符合以上條件。有求有供,成立了基本的供需關係,麗梅開價1500至2600提供性服務,對比來港時在快餐店兼職時的收入,一次性交易幾可與其時半個月的收入同等。她終於開始了她的援交生活。她成了香港版《我的16歲援交手記》的女主角,因為這絕對是香港其中一種時薪最高的行業之一。

不幸的是新移民家庭通常都是「男人講野女人收聲」的型態,又因為王母本來也是新移民,想法自然也沿襲中國大陸的思考回路,在家煮三餐、拾荒、照顧先生和女兒的衣食住行便是她愛家人的方式,她不用理解時事,不用關心社會文化,不用知悉文化對生活的影響,只要知道街市食材價格行情便可。她不知道溝通的重要性,所以到了碎屍案發生後仍然不相信女兒賣淫。假如她知道也理解女兒從事援交工作,或許可以勸導女兒放棄沉淪,避免這次的悲劇。

這個新移民家庭也忽略了關心麗梅的生活態度,明知麗梅有很多20至50歲的朋友,也不聞不問,甚至她在外過夜也理所當然。而且,王母對麗梅添置新衣物也沒追問金錢來源,憑女兒說句「在模特兒公司當星探」便完全置信不疑。過份的放鬆或過緊的管束,沒有正當的家庭教育,是新移民的通病。

總之,我個人認為麗梅的死雖然是一宗慘劇,但我所齒冷的並不是兇手的殘暴,而是一個政府早已知道但未能解決的社會問題。每年香港有逾五萬名新移民來港,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也就日前我所觀之,政府在「要有一套」的廣告中表現了在性開放風氣面前的妥協,讓風氣蔓延。兩種社會問題的衝擊,還有資訊泛濫的大時代氣候下,現行新移民政策的配套明顯不足。現在只望政府及時檢討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以免製造更多個不幸的王麗梅。>


原文出自明報Blog,作者Pizza(黃冠麟)

Labels: ,

Friday, May 09, 2008

專業。修養

蔡繼輝和謝景新,還有[...]林凱達,是有線新聞的電子工程師,昨夜採訪時被右翼藏獨分子圍打。
[...]謝景新被人推倒跌到花槽,其他同事也被或推或碰。
事件起於誤會,幾百個示威者圍著胡錦濤演說的早稻田大學示威,擠得我們的直播點水洩不通。由於太多人,阿景為防有人撞倒現場直播的器材,把退過來的人推開。示威者以為阿景挑釁,旋即把他推倒花糟,又出手打人。兩個工程師跳起,救人和救機器,給果都被推撞。三個人對幾十人,其實很不樂觀。後來便衣警察和示威負責人制止,才沒惡化下去。
我們最擔心阿景,他曾在台灣工作時出意外,腿受了重傷,今天復被人大力推跌,實令人擔心。可是,當時他沒說甚麼。
晚上吃飯時,阿景說:「他們罵我,我才不罵他們。」
我不明白:「為甚麼白讓人罵?」
他說:「如果罵人,又給攝影機拍下來,倒顯得我挑釁他。他自管他罵,我不還嘴。」
JERRY說:「我看也不看那些人。」
我問:「為甚麼不看?」
他說:「互相瞪兩眼,目光憤怒,說不定真的打起來。」
一輝說:「最重要是保護機器,那不是顯威風的時候。」
這就是他們的應變藝術。我向他們敬禮!

專業。修養。這就是素質。


原文出自張宏艷Blog

Labels: ,

Thursday, May 08, 2008

我的至愛中文唱片(一)

最近沒有買新碟,所以不如講下舊碟。我在我的收藏中選了13隻我最喜歡的中文唱片,看看我的口味你又是否認同。今期先講講一些公認的正碟。

林憶蓮 – 野花

我想喜歡林憶蓮的人都會認同【野花】是林憶蓮最好的大碟。我仍然記得當我第一次聽這盒帶時(對,是盒帶),我的口是微張的,就像是麥兜一樣,每聽完一首歌,心裡面就嘩一聲,嘆為觀止。在那個年代(1991年),作為一隻中文碟,【野花】確是超班的;就算是在今天,也不是有許多大碟做得比這17年前的好。看看這曲目:只要我活過哭過、一輩子心情、花之色、夜來香、薔薇之戀、再生戀、野花、沒有發生的愛情、沒有你還是愛你、Wildflower,每一首都是經典,也沒有一個人能唱得比林憶蓮好。林憶蓮今日的神檯地位,這隻碟功不可沒。

關淑怡 – ExFavourites

最近看關淑怡復出做演唱會的報導,總會想,如果她當年沒有停下來,她的音樂會發展到怎樣的地步。無疑,關淑怡是有過火的時候的。但這隻【ExFavourites】,我覺得是關淑怡拿捏得很準確的一次演出。

翻唱碟不是易做的。如果不比原作好那又何苦?關淑怡這隻碟除了唱得好,也為每一首歌改頭換面注入她自己的風格,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牽強。連張國榮的【Salute】大碟也未竟全功(不要提劉德華和黎明了),這隻碟怎能不是經典?

梅艷芳 - 似火探戈

關淑儀還可以復出,梅艷芳便只成絕響了。

我個人在眾多的梅艷芳大碟中最喜歡這隻。首先,好歌的密度甚高:Oh No! Oh Yes!,百變,心魔,無淚之女,黑色婚紗,似火探弋,裝飾的眼淚,放鬆,珍惜再會時,妄想,都是很感動人的歌。再看看這些歌名,已經活脫脫地說出了梅艷芳的形象。兼且,這次劉培基的taste很好,令梅艷芳很elegant:沒有烈燄紅唇和淑女的誇張、沒有In Brasil的搞笑,也比封面女郎有適當的戲劇性。

這張碟唯一的缺憾是那首不知所謂的所謂序曲(將我送給你)。


一稿兩投:凍奶茶 www.coldmilktea.com

Labels:

Wednesday, May 07, 2008

趁風打劫

美國第一夫人勞拉(Laura Bush)周一公開指摘軍政府沒及時向民眾發出預警,是導致傷亡慘重原因之一。但澳洲外長史密斯(Stephen Smith)強調現在不是批評軍政府處理失當的時候,當前急務是救災。緬甸軍政府一直抗拒西方援助,質疑美國有顛覆居心,今次亦表示外國援助先得跟軍政府商討方可入境,招來西方抨擊阻礙救援。美國昨承諾向緬甸初步捐出25萬美元(約195萬港元),總統布殊更稱兩艘載有救援物資的美國軍艦已向緬甸進發,呼籲緬甸接受美國援助,但他和夫人都開出附帶條件,強調軍政府必須讓美方應變小組入境,若要援助「加碼」更必須先這樣做。


當全世界都啦啦林去救災時,美國居然可以冷靜到趁人病就逼人屈服。哎,要要脅人就出手闊綽些罷!又不是捐得多!請比較:



原文出自明報2008/05/07國際版
延伸閱讀:Thirst

Labels:

Monday, May 05, 2008

Supermarket










Labels:

Friday, May 02, 2008

世風日下

這個詞語講了許多年,但到底下成點?睇睇這單新聞,比奧地利密室亂倫更恐怖。

【明報專訊】韓國大邱市一間小學驚爆集體強姦案,揭發該校學生淫亂暴力成風,有學生更在調查過程中對教師承認,男學生的強姦性暴行,自今年1月開始,便「幾乎天天都有發生」。

韓國傳媒根據上周一宗男孩集體強暴多名女學生的案件,揭發大邱一間小學爆發可能涉及逾百孩童、起碼延續了兩年的小學生集體性暴力案。校方因為一名老師偶然目睹一批男生在教室裏大玩性行為遊戲,於去年11月開始跟進事件,但校方一直隱瞞事件,若非有受害女童的家長最近發現報警,外間仍懵然不知。

針對上周的男生集體強姦女童案,大邱警方昨稱,調查發現有11名涉嫌施暴者,包括6名小學男生和5名中一生;在6名小學男生中,5人已承認強姦,1人稱「並無積極參與」。涉嫌受害者是8名小學3年級女生,但目前僅得兩人表示受害,餘下6人拒絕陳述真相。[...]

當初是高年級男生強迫低班男生進行網上色情片的強姦、自慰、性侵犯等場面。有學生說,「因為害怕被大哥哥打,所以做出暴行」。低班受害人中,又有一些對其他學生施暴。到今年3月新學期開始,更擴展到以女生為侵犯對象。有時是以大欺小的校園暴力;有時候是玩耍中突發的強迫行為;有時在許多同學圍觀下進行;有時是一班人針對單一學生施暴。有一次,是在50餘名男女學生圍觀下發生。有學生更透露,一些過去曾受性暴行的離校學長,曾回母校對後輩施暴強姦。

[...]對策委員會批評校方在發現之初,既無全面調查,也沒報警,儘管校內有教師曾主張徹查和輔導等,卻遭校方漠視。

韓國傳媒指,肇事小學的學生,主要是從互聯網上接觸色情片後,在校內、公園或趁父母不在家時作出模仿,「玩」出禍來。大邱婦女會會長金影淳(譯音)說﹕「在色情物品氾濫下,其他學校也有可能發生類似事件。」

性教育專家認為,今次事件暴露了兒童可在家隨便接觸到色情物品的問題。《民族報》引用調查指,9至12歲受訪孩子中,表示「偶然」接觸到網上色情資訊的達49.1%;主動搜尋而獲得色情資訊者亦佔19.2%。警察廳資料也指,2006年觸犯性罪行的14歲以下小童有42名,較05年的20人增加1倍。專家認為,當局應加強政策,嚴阻兒童接觸色情資訊。



原文出自明報2008/05/02國際版

Labels:






原文出自Becoming Blog, 轉自Atmostheory

Labels: ,

Thursday, May 01, 2008

五千大元迎火炬

執筆時聽說,民政總署派了五千大元予全港每一間學校,製作迎接火炬的道具。五千大元可以做乜?據說,可以買一些紅色玻璃紙裝火焰,然後再買一些紙筒、卡紙及顏色紙,做火炬的柄部。這樣,我們香港每間學校也有機會一親火炬,真體貼。

五千元,搞藝術創作的朋友可以試試向民政總署申請,惡搞幾個迎奧運作品到處放也不錯呢!

這令我想起早前的「寫生阻街」新聞。然後,有火炬塑像落成,評語是「太細」,因此「不能成為旅遊景點」招攬更多消費者。

原文出自香港獨立媒體,作者莫不言

Labels: ,

  • 正如林一峰話齋,閱讀,也是一種 state of mind。
  • 所以不限文字,還有聲音影像一切雜崩能東西,都在涉獵反思消化乾坤大挪移之列。
  • 看重的只有一個字:Insight

Disclaimer

I work at Westside Baptist Church. Of course, that doesn't mean they agree with everything I post or link here. Everything here is my personal opinion and is not read or approved in advance. Consider yourself warned.